欢迎来访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今天是:

能动学院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管理文件 >> 正文

能动学院2015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一)

更新于:2015年10月14日 00:00 作者: 浏览次数: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5版)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一五年九月

 


目 录

 

一、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电子工程(080202

1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0807J1]

5

 

 

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流体力学(080103

15

 

机械电子工程(080202

18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0807J1]

20

 

水利水电工程(081504

28

三、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利工程(085214

31

 

动力工程(085206

35

四、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085206

40

 

注:按照学科代码顺序排列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02

学科名称:机械电子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相关的机电液基础理论,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创造性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型式,可以是讲授、讨论、答疑、实验,也可以是上述两种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要鼓励研究生自学。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博士研究生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外出收集资料、采样、调查研究和请教专家学者,外出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报院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外出调研一般安排一次,时间不超过六周,如有特殊需要,需经研究生院批准。

2. 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特殊情况可延长至6年,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为57年(含两年硕士学习阶段)。允许研究生休学12年用于工作或创业。3年基本学习年限期满未能完成论文者,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导师同意、学院(部)领导批准,并经研究生院备案后可延长学习期限,到期仍不能完成者,按肄业对待。延长期间的有关一切费用由博士生本人及导师负责筹备。

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取得至少16学分,成绩优良,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主要内容简介

现代液压元件基础理论与应用

1)液压电机泵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工程机械液压控制阀理论与应用

3)液压变量泵及系统

4)液压元件及系统可靠性研究

5)润滑与密封技术

6)新材料应用和功能流体控制技术

7)水液压元件及系统

工程机械与特种装备液压技术

1)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优化设计

2)工程机械节能技术

3)机电装备智能控制

4)特种装备液压元件及系统

5)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

流体系统测控技术

1)流体系统微机控制

2)流体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

3)流动可视化与流场仿真

4)电液系统半实物仿真

5)电液数字控制器

6)电液控制技术与应用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课程设置应具体体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相关课程及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的知识,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及技术创新。

五、选题开题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取得至少12学分,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博士生应在第一学年末(最迟在第三学期末)按要求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依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发展动态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意义,对本研究方向发展的作用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得少于30篇。论文工作计划及可行性论证(包括加工、实验条件)、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开题报告须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博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学者专家根据本研究方向、科研发展规划和研究生学院制订的有关评审条款,作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在顺延的一学期内重做一次;重做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培养,实施淘汰。

六、中期考核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促进多数优秀人才成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履行中期考核环节,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入学一学年后进行 (具体详见《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

七、学位论文及要求

1、发表论文要求

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在理论方面和工程实际使用中要有突破或创新,研究成果在应用方面应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博士生在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含正式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其中至少在SCI刊源杂志正刊发表1篇或者在EI刊源杂志正刊发表2篇;SCIEI刊源论文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且至少有1篇在授予学位前已刊出且被收录。在国际会议发表并被SCIEIISTP收录,均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计算,且仅限1篇。

获得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者(省级一等奖本人排名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三等奖第一名)可代替1SCI收录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本人排名第一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可代替1EI收录论文,但获奖及发明专利代替论文数各不超过1篇。

以上所有成果的第一单位署名均应为“兰州理工大学”。

2、论文时间、工作量

博士生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论文字数应在510万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0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

3、论文工作的检查

师及博士生指导小组应切实履行对论文的指导、检查职责,并应每34个月进行阶段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可提出对博士生继续培养或淘汰的意见。对建议淘汰的博士生,应以书面报告的方式提出理由,能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由研究生学院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后可实施淘汰处理。

()每年须对论文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第二年5月份的第二周进行,并认真填写“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报告”,本报告分别由研究生、导师、能动学院和研究生学院各存档一份。

4、学术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导师相关研究课题一项,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交流至少各一次,。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在二级学科范围内的学术报告制度,自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进行1次,累计不得少于4次。博士生应针对学术著作研读情况、论文进展和取得的成果等做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受审核,同时结合意见对研究方向、研究方式及研究途径进行及时修正。报告应有书面文稿。

八、论文答辩

1、预答辩制度

预答辩是导师及博士生指导小组对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的一次全面审核,一般应在正式答辩之前的两个月进行。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组成预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必要时聘请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预答辩可不聘请校外专家参加,也不对论文进行校外同行专家的通信评议。

博士生按学位论文答辩的正规方式进行报告及回答问题(可利用多媒体、投影胶片、挂图等)。报告时间为4060分钟。博士研究生要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尤其要对论文中创新性成果内容进行详细汇报和具体说明。预答辩委员会采取评议方法做出通过预答辩、未通过预答辩或经修改后通过预答辩的决议。对有争议者,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定。学生所在院要将上述意见及时报告研究生部。预答辩委员会应将评议意见填入《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阅签字后,方可提出正式答辩申请。

2、答辩资格审查

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者不能提交答辩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格式须经院研究生专干审查符合学校博士论文的格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面审查答辩资格,确认合格并填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评审表》后,才能送出评阅。评阅论文应在答辩前一个月送出。

3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应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组成名单由导师提出,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研究生学院备案。答辩委员会由57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组成(博导不少于3人),其中3-5位是校外同行专家。导师可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答辩要求严格、公正。

 

 

 

 

 

 

 

 

机械电子工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202

 

课程代码

           

学分

备注

D011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选

D021001

第一外国语

3

D061005

湍流理论和数学模型

3

不少于3~5学分

D101004

应用泛函分析

3

D101003

数值分析

3

必修课

D023001

第二外国语(注:硕士阶段未修者必选)

2

不少于2~4学分

D062003

多相流动理论

2.5

D062007

电液控制技术

2.5

D062008

摩擦学原理

2.5

D062009

现代设计方法

2.5

选修课

D063013

流体系统微机控制

2

不少于2学分

D063016

现代流场测试技术

2

D072008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2

D005001

听学科前言及相关学术报告

1

3学分

D005002

博士生本人做学术报告

1

D005005

实践活动

1

D005004

论文答辩

0

补修课程

 

23

 

不计入总学分

总要求

总学分

1519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7

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创造性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型式,可以是讲授、讨论、答疑、实验,也可以是上述两种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要鼓励研究生自学。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博士研究生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外出收集资料、采样、调查研究和请教专家学者,外出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报院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外出调研一般安排一次,时间不超过六周,如有特殊需要,需经研究生院批准。

2. 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特殊情况可延长至6年,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为

57年(含两年硕士学习阶段)。允许研究生休学12年用于工作或创业。3年基本学习年限期满未能完成论文者,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导师同意、学院(部)领导批准,并经研究生院备案后可延长学习期限,到期仍不能完成者,按肄业对待。延长期间的有关一切费用由博士生本人及导师负责筹备。

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取得至少15学分,成绩优良,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主要内容简介

工程热物理

热力学循环与传热传质强化

(1)       能量的储存与高效利用

(2)       多相流传热传质及强化

(3)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分解

(4)       热力学过程分析及优化

热能工程

先进可再生能源系统

(1)       太阳能光热技术;

(2)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3)       气体水合物技术;

(4)       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

动力机械及工程

水力机械多相流

理论及应用

①研究固液两相流在水力机械内部的流动规律和特性;②两相流水力机械的设计方法;③流场的数值计算与测试等。

特殊泵的理论及设计

①研究泵内流动理论;②研究特殊用途泵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③研究过流部件对泵性能的影响及性能预测的理论;④流场的数值模拟;⑤特种设计软件的开发。⑥研究液力透平的流动机理及设计方法。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①风力机空气动力特性的研究;②风力机流场分析;③风力机结构动力学分析及风力机空气动力设计方法研究。

动力机械内部流动及其性能的研究

①研究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对流动的影响;②研究污水泵内固体颗粒、纤维的流动规律,提高水力机械过流部件的水力性能,抗空蚀、耐磨蚀性能;③研究不同磁流体配方的特性及其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④对水轮机转轮、叶片泵进行优化水力设计,研制出高性能的新水力模型;⑤泵站与水电站机组的经济、优化运行。

流体机械及工程

水力机械多相流理论及应用

①研究固液、气液两相流在水力机械内部的流动规律和特性;②两相流水力机械的设计方法;③流场的数值计算与测试等。

特殊泵的理论及设计

①研究泵内流动理论;②研究特殊用途泵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③研究过流部件对泵性能的影响及性能预测的理论;④流场的数值模拟;⑤特种设计软件的开发。⑥研究液力透平的流动机理及设计方法。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①风力机空气动力特性的研究;②风力机流场分析;③风力机结构动力学分析及风力机空气动力设计方法研究。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及其性能的研究

①研究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对流动的影响;②研究污水泵内固体颗粒、纤维的流动规律,提高水力机械过流部件的水力性能,抗空蚀、耐磨蚀性能;③研究特种泵传动机构及密封机构的理论和设计方法;④水轮机、可逆机转轮设计理论和方法,叶片泵的多目标优化水力设计;⑤泵站与水电站的调度、经济优化运行等。

气体压缩机械理论及应用

①容积式压缩机的数学模拟及机理设计;②涡旋式压缩机的理论研究、结构优化及有限元分析;③蒸汽压缩式制冷与其它制冷方法研究;④高性能风机及其元件研究;⑤压缩机内部流场数值计算及仿真

阀门与密封技术

①高参数阀门流场模拟与仿真试验;②特种阀门的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③非接触式新型机械密封非线性动力学研究;④新型密封结构与材料研究

流体输送设备故障诊断与可靠性研究

①流体输送设备故障诊断及检测技术研究;②流体输送设备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③流体输送设备强度与可靠性研究

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

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复合供能系统

本研究方向以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为支撑,旨在研发适合中国西部的低成本规模利用太阳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能源的先进可再生能源系统和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揭示系统内各种能源的互补机理和高效利用理论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益,研究内容涉及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苦咸水淡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节能减排等众多社会经济领域。

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

1)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包括:太阳能中高温集热器和产业化工艺研究、中高温光热转换配套的太阳能聚光系统研制与产业化、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其全生命周期研究;

2)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主要为CIGS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

3)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研究,包括:太阳能中温集热工艺研究、基于太阳能中温集热器的制冷系统、太阳热能的储存材料及系统研究、太阳热能工业应用标准与规范研究;

4)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研究,包括: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低温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等。

风力机力学问题与风能利用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风力机空气动力模型、风力机翼型空气动力特性、风力机叶片空气动力设计、风力机风轮性能计算、风力机空气动力载荷计算、风力机气动弹性稳定性和动力响应、风力机空气动力噪声和风力机在风电场中的布置等。对于西部地区还要考虑风沙、大温差、强沙尘暴等,对于沿海和海上风电场要考虑台风、盐雾等。

气体水合物技术与科学

1)二氧化碳置换开采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

2)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3)气体水合物生成机理研究

可再生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

可再生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方面重点研究全生命周期中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机制,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课程设置应具体体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相关课程及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的知识,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及技术创新。

五、选题开题

本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取得至少12学分,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博士生应在第一学年末(最迟在第三学期末)按要求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依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发展动态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意义,对本研究方向发展的作用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得少于30篇。论文工作计划及可行性论证(包括加工、实验条件)、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开题报告须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博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学者专家根据本研究方向、科研发展规划和研究生学院制订的有关评审条款,作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在顺延的一学期内重做一次;重做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培养,实施淘汰。

六、中期考核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促进多数优秀人才成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履行中期考核环节,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入学一学年后进行 (具体详见《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

七、学位论文及要求

1、发表论文要求

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在理论方面和工程实际使用中要有突破或创新,研究成果在应用方面应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博士生在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含正式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其中至少在SCI刊源杂志正刊发表1篇或者在EI刊源杂志正刊发表2篇;SCIEI刊源论文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且至少有1篇在授予学位前已刊出且被收录。在国际会议发表并被SCIEIISTP收录,均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计算,且仅限1篇。

获得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者(省级一等奖本人排名前三名,二等奖前二名,三等奖第一名)可代替1SCI收录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本人排名第一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可代替1EI收录论文,但获奖及发明专利代替论文数各不超过1篇。

以上所有成果的第一单位署名均应为“兰州理工大学”。

2、论文时间、工作量

博士生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论文字数应在510万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00,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

3、论文工作的检查

师及博士生指导小组应切实履行对论文的指导、检查职责,并应每34个月进行阶段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可提出对博士生继续培养或淘汰的意见。对建议淘汰的博士生,应以书面报告的方式提出理由,能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由研究生学院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后可实施淘汰处理。

()每年须对论文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第二年5月份的第二周进行,并认真填写“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报告”,本报告分别由研究生、导师、能动学院和研究生学院各存档一份。

4、学术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导师相关研究课题一项,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交流至少各一次,。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在二级学科范围内的学术报告制度,自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进行1次,累计不得少于4次。博士生应针对学术著作研读情况、论文进展和取得的成果等做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受审核,同时结合意见对研究方向、研究方式及研究途径进行及时修正。报告应有书面文稿。

八、论文答辩

1、预答辩制度

预答辩是导师及博士生指导小组对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的一次全面审核,一般应在正式答辩之前的两个月进行。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组成预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必要时聘请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预答辩可不聘请校外专家参加,也不对论文进行校外同行专家的通信评议。

博士生按学位论文答辩的正规方式进行报告及回答问题(可利用多媒体、投影胶片、挂图等)。报告时间为4060分钟。博士研究生要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尤其要对论文中创新性成果内容进行详细汇报和具体说明。预答辩委员会采取评议方法做出通过预答辩、未通过预答辩或经修改后通过预答辩的决议。对有争议者,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定。学生所在院要将上述意见及时报告研究生部。预答辩委员会应将评议意见填入《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阅签字后,方可提出正式答辩申请。

2、答辩资格审查

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者不能提交答辩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格式须经院研究生专干审查符合学校博士论文的格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面审查答辩资格,确认合格并填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评审表》后,才能送出评阅。评阅论文应在答辩前一个月送出。

3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应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组成名单由导师提出,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研究生学院备案。答辩委员会由57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组成(博导不少于3人),其中3-5位是校外同行专家。导师可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答辩要求严格、公正。

 

 

 

 

 

 

 

 

 

 

 

 

 

 

 

 

 

 

 

 

 

 

 

 

 

 

 

 

 

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01

 

课程代码

           

学分

备注

D011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选

D021001

第一外国语

3

D061003

高等热力学

4

不少于3~5学分

D101003

数值分析

3

必修课

D023001

第二外国语(注:硕士阶段未修者必选)

2

不少于2~4学分

D062011

数值传热学

2

D062010

传热传质学

2.5

选修课

D063013

流体系统微机控制

2

不少于2学分

D063007

热工测试技术

2

D005001

听学科前言及相关学术报告

1

3学分

D005002

博士生本人做学术报告

1

D005005

实践活动

1

D005004

论文答辩

0

补修课程

 

23

 

不计入总学分

总要求

总学分

1519

 

 

 

 

 

 

 

 

 

 

 

能工程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02

 

课程代码

           

学分

备注

D011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选

D021001

第一外国语

3

D061003

高等热力学

4

不少于3~5学分

D101003

数值分析

3

必修课

D023001

第二外国语(注:硕士阶段未修者必选)

2

不少于2~4学分

D062011

数值传热学

2

D062010

传热传质学

2.5

选修课

D063004

流体系统微机控制

2

不少于2学分

D063007

热工测试技术

2

D005001

听学科前言及相关学术报告

1

3学分

D005002

博士生本人做学术报告

1

D005005

教学或社会实践活动

1

D005004

论文答辩

0

补修课程

 

23

 

不计入总学分

总要求

总学分

1519

 

 

 

 

 

 

 

 

 

 

 

 

 

 

 

 

 

动力机械及工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03)

 

课程代码

           

学分

备注

D011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选

D021001

第一外国语

3

D061005

湍流理论和数学模型

3

不少于3~5学分

D101004

应用泛函分析

2

必修课

D023001

第二外国语(注:硕士阶段未修者必选)

2

不少于2学分

D062020

流体机械流固耦合计算动力学

2

D062016

高等空气动力学

2

D063017

高等工程热力学

3

D062018

多相流动理论

2

选修课

D063015

流体机械理论及设计方法进展

2

不少于2学分

D063016

现代流场测试技术

2

D063014

高等计算流体力学

2

D005001

听学科前言及相关学术报告

1

3学分

D005002

博士生本人做学术报告

1

D005003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1

D005004

论文答辩

0

补修课程

D064001

高等流体力学

0

不计入总学分

总要求

总学分

15-19

 

 

 

 

 

 

 

 

 

流体机械及工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04)

 

课程代码

           

学分

备注

D011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选

D021001

第一外国语

3

D061005

湍流理论和数学模型

3

不少于5学分

D101004

应用泛函分析

3

必修课

D023001

第二外国语(注:硕士阶段未修者必选)

2

不少于2学分

D062020

流体机械流固耦合计算动力学

2

D062016

高等空气动力学

2

D053001

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

3

D062018

多相流动理论

2

选修课

D063015

流体机械理论及设计方法进展

2

不少于2学分

D063016

现代流场测试技术

2

D052001

压缩机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

2

D063014

高等计算流体力学

2

D005001

听学科前言及相关学术报告

1

3学分

D005002

博士生本人做学术报告

1

D005003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1

D005004

论文答辩

0

补修课程

D064001

高等流体力学

0

不计入总学分

总要求

总学分

17

 

 

 

 

 

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J1

 

课程代码

           

学分

备注

D011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必选

D021001

第一外国语

3

D061005

湍流理论和数学模型

3

不少于3~5学分

D061003

高等热力学

4

D101003

数值分析

3

必修课

D023001

第二外国语(注:硕士阶段未修者必选)

2

不少于2学分

D062001

叶轮机械流场的数值计算

2.5

D062010

传热传质学

2.5

D062019

环境工程学

2

选修课

D062018

多相流动理论

2

不少于2学分

D062016

高等空气动力学

2

D063007

热工测试技术

2

D005001

听学科前言及相关学术报告

1

3学分

D005002

博士生本人做学术报告

1

D005005

实践活动

1

D005004

论文答辩

0

补修课程

 

23

 

不计入总学分

总要求

总学分

1519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103

学科名称:流体力学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应具有宽广而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流体力学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形式,可以是讲授、讨论、答疑、实验,也可以是上述多种形式的结合,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要鼓励研究生自学。

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硕士研究生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外出收集资料、采样、调查研究和请教专家学者,外出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报院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外出调研一般安排一次,时间不超过六周,如有特殊需要,需经研究生院批准。

2. 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可延长至4年,优秀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其中理论学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不能按时毕业者按肄业处理。

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取得至少32学分,成绩优良,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主要内容简介

叶轮机械流体动力学

(1)   复杂流动现象及其机理。

(2)   CFD技术及应用。

(3)   先进气动设计体系。

(4)   涡动力学。

多相流动数值模拟及应用

(1)   流体机械内部多相流动模拟。

(2)   颗粒流、微尺度流动的格子玻尔兹曼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3  复杂可动边界流动的数值模拟。

复杂流动模拟与流场控制

(1)   风工程、工业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流体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2)   复杂流动控制、诊断和优化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3)   流体工程反问题求解。

(4)   流体噪声控制。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课程设置应具体体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相关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及技术创新,最少修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

 

五、选题开题

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按要求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依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发展动态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意义,对本研究方向发展的作用及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等;与开题方向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论文工作计划及可行性论证(包括加工、实验条件)、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开题报告须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硕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学者专家根据本研究方向、科研发展规划和研究学院制订的有关评审条款,作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在顺延的一学期内重做一次;重做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培养,实施淘汰。

六、中期考核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促进多数优秀人才成长,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入学一学年后进行 (具体详见《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

七、学位论文及要求

硕士论文在其研究内容方面至少有一点创新,在应用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含正式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本人排名前两名)可代替1篇核心论文,以上成果的通讯地址和第一署名均须为兰州理工大学。

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论文工作量应分别按上述要求安排,论文字数应在35万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

硕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导师相关研究课题一项,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至少一次,在校内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

八、论文答辩

硕士生指导教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者不能提交专家评议和答辩。硕士学位论文须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全面审查答辩资格、确认合格、并填写《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评审表》后,才能送出评阅,学位论文评阅应该在答辩前至少一周进行,学位论文应分别由校内和校外2位专家进行评议。

答辩委员会委员应至少由五人组成,正副导师不能同时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和答辩秘书应该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分为报告及回答问题两个阶段,报告可利用多媒体、投影胶片、幻灯、挂图等形式,主要陈述研究内容和成果。报告时间不少于15分钟,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上一条:能动学院2015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二) 下一条:能动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电话:0931-2973750

邮编:730050

邮箱:xiaomaomao2002@163.com QQ: 39808702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访问量:2873411 次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