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103)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61020 | 高等流体力学 | 3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1018 | 流体机械流动理论 | 2 |
M103030 | 张量分析 | 2.5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40 | 流体机械建模及CFD | 2 |
M062036 | 空气动力学 | 2 |
M062038 | 流体系统测试技术 | 2 |
M062027 | 数值传热学 | 2.5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3019 | 多相流体力学 | 2 |
M061012 | 传热传质学 | 3 |
M063022 | 热力系统辨识与仿真 | 2 |
M063029 | 流体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程 | M064019 | 泵与风机设计 | 0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20 | 水轮机设计 | 0 |
M064021 | 流体机械原理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02
学科名称:机械电子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应具有宽广而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形式,可以是讲授、讨论、答疑、实验,也可以是上述多种形式的结合,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要鼓励研究生自学。
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硕士研究生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外出收集资料、采样、调查研究和请教专家学者,外出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报院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外出调研一般安排一次,时间不超过六周,如有特殊需要,需经研究生院批准。
2. 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可延长至4年,优秀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其中理论学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不能按时毕业者按肄业处理。
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取得至少32学分,成绩优良,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参见下表: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现代液压元件基础理论与应用 | (1)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 (2)液压阀的基础问题研究 (3)液压变量泵及系统 (4)润滑与密封技术 (5)新材料应用和功能流体控制技术 (6)水液压元件及系统 |
工程机械与特种装备流控技术 | (1)工程机械液压技术; (2)液力传动; (3)液压节能技术; (4)水液压技术 ; (5)环保与新能源装备中的流控技术; (6)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 (7)液压元件及系统可靠性研究 |
流体参数测量与数字电液技术 | (1)流体参数测量理论与方法 (2)电液系统半实物仿真 (3)电液数字控制器 (4)电液控制技术与应用 |
磁性物理与磁技术 | (1)磁流体密封; (2)高温磁力耦合器与磁力泵; (3)阀控电磁铁与LVDT传感器; (4)空气粉尘检测系统 ; |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课程设置应具体体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相关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及技术创新,最少修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
五、选题开题
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按要求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依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发展动态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意义,对本研究方向发展的作用及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等;与开题方向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论文工作计划及可行性论证(包括加工、实验条件)、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开题报告须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硕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学者专家根据本研究方向、科研发展规划和研究学院制订的有关评审条款,作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在顺延的一学期内重做一次;重做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培养,实施淘汰。
六、中期考核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促进多数优秀人才成长,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入学一学年后进行 (具体详见《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 。
七、学位论文及要求
硕士论文在其研究内容方面至少有一点创新,在应用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含正式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本人排名前两名)可代替1篇核心论文,以上成果的通讯地址和第一署名均须为兰州理工大学。
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论文工作量应分别按上述要求安排,论文字数应在3~5万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
硕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导师相关研究课题一项,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至少一次,在校内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
八、论文答辩
硕士生指导教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者不能提交专家评议和答辩。硕士学位论文须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全面审查答辩资格、确认合格、并填写《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评审表》后,才能送出评阅,学位论文评阅应该在答辩前至少一周进行,学位论文应分别由校内和校外2位专家进行评议。
答辩委员会委员应至少由五人组成,正副导师不能同时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和答辩秘书应该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分为报告及回答问题两个阶段,报告可利用多媒体、投影、挂图等形式,主要陈述研究内容和成果。报告时间不少于15分钟,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
机械电子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202)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61020 | 高等流体力学 | 3 |
M061019 | 流体系统微机控制 | 2.5 |
M071001 | 线性系统理论 | 3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34 | 液压建模与系统仿真 | 2 |
M062040 | 流体机械建模及CFD | 2 |
M062038 | 流体系统测试技术 | 2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3020 | 工程机械液压技术 | 2 |
M063021 | 电液控制技术 | 2 |
M073005 | 应用软件分析与设计(VC++)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程 | M064014 | 工程流体力学 | 0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15 | 液压元件 | 0 |
M064016 | 液压传动系统 | 0 |
M064017 | 液压控制系统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7
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
一、培养目标
该学科硕士应具有宽广而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形式,可以是讲授、讨论、答疑、实验,也可以是上述多种形式的结合,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要鼓励研究生自学。
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硕士研究生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外出收集资料、采样、调查研究和请教专家学者,外出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报院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外出调研一般安排一次,时间不超过六周,如有特殊需要,需经研究生院批准。
2. 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可延长至4年,优秀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其中理论学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不能按时毕业者按肄业处理。
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取得至少32学分,成绩优良,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 |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水力机械多相流 理论及应用 | ①研究固液两相流在水力机械内部的流动规律和特性;②两相流水力机械的设计方法;③流场的数值计算与测试等。④气液两相流流动理论;⑤多相泵的流场分析及实验研究。 |
特殊泵的理论及设计 | ①研究泵内流动理论;②研究特殊用途泵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③研究过流部件对泵性能的影响及性能预测的理论;④流场的数值模拟;⑤特种设计软件的开发。⑥研究液力透平的流动机理及设计方法。 |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 ①风力机空气动力特性的研究;②风力机流场分析;③风力机结构动力学分析及风力机空气动力设计方法研究。 |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及其性能的研究 | ①研究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对流动的影响;②研究污水泵内固体颗粒、纤维的流动规律,提高水力机械过流部件的水力性能,抗空蚀、耐磨蚀性能;③研究不同磁流体配方的特性及其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④对水轮机转轮、叶片泵进行优化水力设计,研制出高性能的新水力模型;⑤泵站与水电站机组的经济、优化运行。 |
气体压缩机械理论及应用 | ①容积式压缩机的数学模拟及机理设计;②涡旋式压缩机的理论研究、结构优化及有限元分析;③蒸汽压缩式制冷与其它制冷方法研究;④高性能风机及其元件研究;⑤压缩机内部流场数值计算及仿真 |
流体动力设备故障诊断与可靠性研究 | ①流体输送设备故障诊断及检测技术研究;②流体输送设备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③流体输送设备强度与可靠性研究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风力机气动特性研究 | ①风力机空气动力特性的研究;②风力机流场分析;③风力机结构动力学分析及风力机空气动力设计方法研究。 |
水轮机特性与设计方法 | ①可逆式水轮机流体动力学特性的研究;②环保型水轮机结构与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③特殊流动现象分析;④结构动力学分析;⑤多参数设计方法研究。 |
液力透平的流动机理及设计方法 | ①液力透平流体动力学特性的研究;②流场分析;③结构动力学分析④设计方法研究。 |
热能工程 | 先进能源利用技术及能源系统研究 | ① 太阳能光热技术;②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③气体水合物技术;④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多功能能源系统。 |
工程热物理 | 热力学循环与传热传质强化 | ②能量节约与储存②多相流传热传质及强化③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分解④热力学过程及其耦合 |
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 | 风能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 ① 风力机空气动力特性研究;②风能的高效利用;③风能的开发利用对大气环流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
水能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 ① 环保型水轮机结构与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②特殊流动现象分析;③水能的开发利用对水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 ① 生物质能转化系统及高效利用研究;②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 ① 太阳能转化系统及高效利用研究;②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多能互补系统 | 风-光-水-生物质能互补系统及高效利用研究 |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课程设置应具体体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相关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及技术创新,最少修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
五、选题开题
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按要求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依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发展动态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意义,对本研究方向发展的作用及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等;与开题方向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论文工作计划及可行性论证(包括加工、实验条件)、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开题报告须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硕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学者专家根据本研究方向、科研发展规划和研究学院制订的有关评审条款,作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在顺延的一学期内重做一次;重做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培养,实施淘汰。
六、中期考核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促进多数优秀人才成长,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入学一学年后进行 (具体详见《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 。
七、学位论文及要求
硕士论文在其研究内容方面至少有一点创新,在应用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含正式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本人排名前两名)可代替1篇核心论文,以上成果的通讯地址和第一署名均须为兰州理工大学。
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论文工作量应分别按上述要求安排,论文字数应在3~5万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
硕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导师相关研究课题一项,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至少一次,在校内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
八、论文答辩
硕士生指导教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者不能提交专家评议和答辩。硕士学位论文须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全面审查答辩资格、确认合格、并填写《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评审表》后,才能送出评阅,学位论文评阅应该在答辩前至少一周进行,学位论文应分别由校内和校外2位专家进行评议。
答辩委员会委员应至少由五人组成,正副导师不能同时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和答辩秘书应该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分为报告及回答问题两个阶段,报告可利用多媒体、投影、挂图等形式,主要陈述研究内容和成果。报告时间不少于15分钟,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工程热物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080701)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61012 | 传热传质学 | 3 |
M061013 | 高等热力学 | 4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13 | 热工测试技术 | 2.5 |
M062027 | 数值传热学 | 2.5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3022 | 热力系统辨识与仿真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 | M064011 | 传热学 | 0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12 | 化工原理 | 0 |
M064013 | 工程热力学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热能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080702)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61012 | 传热传质学 | 3 |
M061013 | 高等热力学 | 4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13 | 热工测试技术 | 2.5 |
M062027 | 数值传热学 | 2.5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3022 | 热力系统辨识与仿真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 | M064011 | 传热学 | 0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12 | 化工原理 | 0 |
M064013 | 工程热力学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动力机械及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03)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61020 | 高等流体力学 | 3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2036 | 高等空气动力学 | 2 |
M061018 | 流体机械流动理论 | 2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40 | 流体机械建模及CFD | 2 |
M062038 | 流体系统测试技术 | 2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3019 | 多相流体力学 | 2 |
M063029 | 流体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程 | M064019 | 泵与风机设计 |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20 | 水轮机设计 | 0 |
M064021 | 流体机械原理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流体机械及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04)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61020 | 高等流体力学 | 3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2036 | 高等空气动力学 | 2 |
M061018 | 流体机械流动理论 | 2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40 | 流体机械建模及CFD | 2 |
D053001 | 叶轮机械气体动热力学 | 2 |
M062038 | 流体系统测试技术 | 2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3019 | 多相流体力学 | 2 |
M063029 | 流体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程 | M064019 | 泵与风机设计 |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20 | 水轮机设计 | 0 |
M064021 | 流体机械原理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07J1)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1012 | 传热传质学 | 3 |
M061013 | 高等热力学 | 4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061023 | 环境工程学 | 2 |
M061020 | 高等流体力学 | 3 |
M061018 | 流体机械流动理论 | 2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40 | 流体机械建模及CFD | 2.5 |
M062013 | 热工测试技术 | 2.5 |
M062027 | 数值传热学 | 2.5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3022 | 热力系统辨识与仿真 | 2 |
M063029 | 流体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 | M064011 | 传热学 | 0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12 | 化工原理 | 0 |
M064013 | 工程热力学 | 0 |
M064014 | 工程流体力学 | 0 |
M064019 | 泵与风机设计 | 0 |
M064021 | 流体机械原理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504
学科名称:水利水电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应具有宽广而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够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期限
1. 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在指导方法上,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形式,可以是讲授、讨论、答疑、实验,也可以是上述多种形式的结合,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要鼓励研究生自学。
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硕士研究生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外出收集资料、采样、调查研究和请教专家学者,外出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报院批准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外出调研一般安排一次,时间不超过六周,如有特殊需要,需经研究生院批准。
2. 学习年限
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可延长至4年,优秀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其中理论学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不能按时毕业者按肄业处理。
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取得至少32学分,成绩优良,通过开题报告后,方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水利水电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的优化设计以及与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及施工相关的水力学问题、结构强度问题及施工组织管理方面的运筹学问题。侧重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及安全施工的研究,重点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化调度运行以及在西部地区的特殊地质下安全施工的问题,旨在研究出水利水电工程的最优设计、经济实用的运行方案和安全的施工方案,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应有贡献,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表所示。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1.水工结构工程研究 | ①复杂条件下水工结构设计及可靠度研究 ②寒旱区水工结构施工与可视化研究 ③基于耦合响应的水工结构破坏机理研究与仿真 |
2. 西北荒漠化生态修复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 ①水资源调控理论与优化配置 ②大规模土壤改良工法的研究 |
3.西部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应用 | ①西部旱区灌溉技术。 ②西部旱区节水技术。 ③高扬程提水灌区地下水运移动态研究。 |
4.水力学与水生态安全研究 | ①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水力学问题研究 ②西北城镇水力学与洪涝特性研究 ③水电站开发对生态环境效应与水电站优化运行研究 ④泥石流运动机理及防治技术 |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课程设置应具体体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相关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及技术创新,最少修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
五、选题开题
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按要求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依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发展动态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意义,对本研究方向发展的作用及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等;与开题方向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论文工作计划及可行性论证(包括加工、实验条件)、预期达到的目标等。
开题报告须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硕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学者专家根据本研究方向、科研发展规划和研究学院制订的有关评审条款,作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在顺延的一学期内重做一次;重做仍不能通过者应终止培养,实施淘汰。
六、中期考核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促进多数优秀人才成长,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品德,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入学一学年后进行 (具体详见《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 。
七、学位论文及要求
硕士论文在其研究内容方面至少有一点创新,在应用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含正式录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本人排名前两名)可代替1篇核心论文,以上成果的通讯地址和第一署名均须为兰州理工大学。
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论文工作量应分别按上述要求安排,论文字数应在3~5万字左右,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
硕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导师相关研究课题一项,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至少一次,在校内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
八、论文答辩
硕士生指导教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者不能提交专家评议和答辩。硕士学位论文须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全面审查答辩资格、确认合格、并填写《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评审表》后,才能送出评阅,学位论文评阅应该在答辩前至少一周进行,学位论文应分别由校内和校外2位专家进行评议。
答辩委员会委员应至少由五人组成,正副导师不能同时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和答辩秘书应该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分为报告及回答问题两个阶段,报告可利用多媒体、投影、挂图等形式,主要陈述研究内容和成果。报告时间不少于15分钟,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
水利水电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081504)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9学分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1009 | 高等水力学 | 3 |
M061016 | 水工结构 | 2.5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21 | 矩阵理论 | 2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6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62019 | 混凝土弹塑性理论 | 2.5 |
M062037 | 水工结构防渗计算 | 2.5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4学分 |
M063026 | 土壤水动力学 | 2 |
M063027 | 水电站运行优化调度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3学分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 (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9 | 实践活动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程 | M064008 | 水工建筑物 | 0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09 | 水电站 | 0 |
M064010 | 水文水资源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2~34 |
| | | | |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14
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硕士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水利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工程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期限
1.培养方式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在校集中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校外导师,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联合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导师责任制,校外导师参与部分课程、实践过程、项目研究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同时鼓励成立由3-5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的人员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指导工作;鼓励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进行联合培养。
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与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期限
本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优秀者可提前半年毕业。其中理论学习时间原则上限定在一年内,进行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实践活动。特殊情况允许研究生休学1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理论课程、校外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修满学分,按期毕业。不能按时毕业者按肄业处理。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校规定的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并坚持体育锻炼。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1.水电站及水电站设备运行控制 | ①梯级水电站优化设计及水电站设备动力特性。 ②水电站测控技术。 ③机组负荷分配的优化。 ④机组运行优化调度研究。 |
2.水工结构工程研究 | ①水工结构优化。 ②新型水工结构研究。 ③水工结构安全监测。 |
3.西部旱区生态水利技术研究 | ①西部旱区灌溉技术。 ②西部旱区节水技术。 ③高扬程提水灌区地下水运移动态研究。 ④西部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
4.泵与泵站的优化运行与调度 | ①泵站的运行与监控。 ②梯级泵站的优化设计。 |
5.西部地区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水利相关) | ①泥石流运动机理及防治技术 ②人工冻土施工方法研究 |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由各工程领域覆盖学科所在院(系)和研究生处联合设置,并应考虑工程硕士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以能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为准则;教学目标应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基本要求
1.外语课程的要求是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2.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3.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二)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见课程设置附表。
五、必修环节
1.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在课程基本结束、入学后的第3学期初举行,必须在校内完成。每位学员须写出详细的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开题报告应根据确定的论文题目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根据,有关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及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一般要求查阅总结本课题领域内国内外近10~20年的有关文献资料,查阅的文献数一般应在40篇(含外文资料10篇)以上,并列出目录(应附上所阅读文献清单:作者、题目、刊名、日期、页码等)。
2. 中期考核
为加强工程硕士论文工作的管理,在论文阶段实行学员定期汇报和集中定期检查制度。报告内容包括:(1)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2)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安排;(3)论文工作的评价:包括技术难点,拟采取的措施,工作成果的评价等。
3. 学术活动
要求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科研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
六、工程实践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为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工作等奠定基础。
1. 工程实践的组织和安排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入学第二学期结束前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一起协商制订并提交《兰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计划与考核表》,第二学期之后即可进入工程实践阶段。工程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并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
2. 工程实践方式
(1)一般应依托学校与外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单位,由校内导师负责联系,经学院同意后,组织和选派研究生完成工程实践培养环节。
(2)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协商的基础之上,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研究生在其所在部门或单位完成工程实践培养环节。
3. 工程实践的考核
(1)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对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全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价,确保质量。工程实践结束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并填写完成《兰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计划与考核表》,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填写评定意见后,学院审核通过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后方可给予工程实践学分。
(2)不参加工程实践或者工程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与毕业。
七、 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应结合工程应用,论文阶段必须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工程研究中心或相关企业从事项目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在该单位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一名,协助我校导师共同指导。
2. 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论文要求:
(1)选题得当,有实用价值。掌握资料全面,研究内容与目的明确,工作量适中。
(2)研究方法运用得当。一般应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突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
(3)论文工作应在解决关键性生产技术问题上有创新;或设计的工艺、产品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或研制出的成果(技术)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提出的见解、方案、建议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4)论文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层次清楚,文图规范,论据充分,有说服力,写作认真。
4.论文评审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本人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1篇与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工程技术方面的论文(本人排名不做要求),或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至少一次,名次不限),或负责(参加)的科技研究与攻关项目至少有一项通过市级以上鉴定,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与企业或研究生培养基地各1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评阅人,且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辨委员会应由5或7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行业专家,校外导师不宜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具体工作参照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办法执行。
水利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085214)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5学分 (矩阵理论、数值分析选一)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1009 | 高等水力学 | 3 |
M081011 | VisualC++ | 2 |
M061016 | 水工结构 | 2.5 |
M101033 | 矩阵理论 | 3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7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12014 | 知识产权 | 1 |
M062019 | 混凝土弹塑性理论 | 2.5 |
M062037 | 水工结构防渗计算 | 2.5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选修课 | M063026 | 土壤水动力学 | 2 | 不少于2学分 |
M063027 | 水电站运行优化调度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8 | 工程实践 | 4 | 6学分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程 | M064008 | 水工建筑物 | 0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09 | 水电站 | 0 |
M064010 | 水文水资源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0~34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06
学科名称:动力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硕士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动力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工程实际问题,在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在校集中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校外导师,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联合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导师责任制,校外导师参与部分课程、实践过程、项目研究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同时鼓励成立由3-5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的人员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指导工作;鼓励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进行联合培养。
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与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期限
本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优秀者可提前半年毕业。其中理论学习时间原则上限定在一年内,进行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实践活动。特殊情况允许研究生休学1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理论课程、校外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修满学分,按期毕业。不能按时毕业者按肄业处理。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校规定的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并坚持体育锻炼。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①水力机械固液两相流理论及应用 ②特殊泵的理论及设计 ③中小水电站增容改造技术 ④风力机空气动力学 ⑤流体机械内部流动及其性能的研究 ⑥气液两相流与多相泵流场分析 |
流体传动与控制 | ①现代液压元件基础与应用 ②电液控制技术 ③流体密封技术 ④流体系统微机控制技术 ⑤信号检测与机电装备数字化 |
先进能源利用技术及能源系统研究 | ①太阳能光热技术 ②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③气体水合物技术 ④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能源系统 |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由各工程领域覆盖学科所在院(系)和研究生处联合设置,并应考虑工程硕士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以能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为准则;教学目标应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基本要求
1.外语课程的要求是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2.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3.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二)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见课程设置附表。
五、必修环节
1.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在课程基本结束、入学后的第3学期初举行,必须在校内完成。每位学员须写出详细的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开题报告应根据确定的论文题目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根据,有关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及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一般要求查阅总结本课题领域内国内外近10~20年的有关文献资料,查阅的文献数一般应在40篇(含外文资料10篇)以上,并列出目录(应附上所阅读文献清单:作者、题目、刊名、日期、页码等)。
2. 中期考核
为加强工程硕士论文工作的管理,在论文阶段实行学员定期汇报和集中定期检查制度。报告内容包括:(1)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2)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安排;(3)论文工作的评价:包括技术难点,拟采取的措施,工作成果的评价等。
3. 学术活动
要求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科研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
六、工程实践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为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工作等奠定基础。
1. 工程实践的组织和安排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入学第二学期结束前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一起协商制订并提交《兰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计划与考核表》,第二学期之后即可进入工程实践阶段。工程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并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
2. 工程实践方式
(1)一般应依托学校与外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单位,由校内导师负责联系,经学院同意后,组织和选派研究生完成工程实践培养环节。
(2)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协商的基础之上,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研究生在其所在部门或单位完成工程实践培养环节。
3. 工程实践的考核
(1)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对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全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价,确保质量。工程实践结束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并填写完成《兰州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计划与考核表》,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填写评定意见后,学院审核通过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后方可给予工程实践学分。
(2)不参加工程实践或者工程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与毕业。
七、 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应结合工程应用,论文阶段必须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工程研究中心或相关企业从事项目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在该单位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一名,协助我校导师共同指导。
2. 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论文要求:
(1)选题得当,有实用价值。掌握资料全面,研究内容与目的明确,工作量适中。
(2)研究方法运用得当。一般应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突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
(3)论文工作应在解决关键性生产技术问题上有创新;或设计的工艺、产品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或研制出的成果(技术)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提出的见解、方案、建议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4)论文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层次清楚,文图规范,论据充分,有说服力,写作认真。
4.论文评审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本人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1篇与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工程技术方面的论文(本人排名不做要求),或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至少一次,名次不限),或负责(参加)的科技研究与攻关项目至少有一项通过市级以上鉴定,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与企业或研究生培养基地各1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评阅人,且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辨委员会应由5或7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行业专家,校外导师不宜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具体工作参照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办法执行。
动力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5206)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学 位 课 | M0110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不少于15学分(矩阵理论、数值分析选一) |
M021001 | 第一外国语 | 5 |
M020000 | 学位英语 | 0 |
M061020 | 高等流体力学 | 3 |
M061021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M062036 | 高等空气动力学 | 2 |
M061013 | 高等热力学 | 4 |
M061018 | 流体机械流动理论 | 2 |
M061019 | 流体系统微机控制 | 2.5 |
M081011 | VisualC++ | 2 |
M101020 | 数值分析 | 3 |
M101033 | 矩阵理论 | 3 |
M051001 | 高等工程热力学(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3 |
非 学 位 课 | 必修课 | M012006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不少于7学分 |
M152001 | 信息检索 | 1 |
M012014 | 知识产权 | 1 |
M062040 | 流体机械建模及CFD | 2 |
M062034 | 液压建模与系统仿真 | 2 |
M062038 | 流体系统测试技术 | 2 |
M061012 | 传热传质学 | 3 |
M062039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M101022 | 弹塑性力学(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3 |
M052006 | 高等传热学(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2002 | 化工机械专题(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2003 | 断裂力学与缺陷评定(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2005 | 压缩机数学模型(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2007 | 低温技术(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选修课 | M022003 | 第二外国语 | 2 | 不少于2学分 |
M063019 | 多相流体力学 | 2 |
M063024 | 流体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M063020 | 工程机械液压技术 | 2 |
M063021 | 电液控制技术 | 2 |
M053001 | 现代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3004 | 现代测试技术(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102040 | 有限元方法(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3044 | CFD理论及软件应用(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3003 | 密封技术(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M053123 | 控制类阀门理论与设计(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2 |
必 修 环 节 | M005008 | 工程实践 | 4 | 6学分 |
M005001 | 论文开题及阶段报告 | 1 |
M005005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演讲、会议,专题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注:不少于8次) | 1 |
M005004 | 论文答辩 | 0 |
补修课程 | M064019 | 泵与风机设计 | | 不计入总学分 |
M064020 | 水轮机设计 | 0 |
M064021 | 流体机械原理 | 0 |
M064015 | 液压元件 | 0 |
M064016 | 液压传动系统 | 0 |
M064017 | 液压控制系统 | 0 |
| 化工流体力学(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0 |
| 工程热力学(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0 |
| 材料力学(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0 |
| 传热学(化工过程机械方向) | 0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0~34 |
| | | | |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06
学科名称:动力工程
一、培养目标
在职工程硕士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在职工程硕士应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掌握动力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在本单位所从事的工程技术流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应用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联合指导方式完成。
2. 学习年限
学制从获得入学资格到申请论文答辩的期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学科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① 水力机械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② 水力机械多相流动理论及工程应用 ③ 特殊泵及液力透平理论与设计 ④ 中小水电站增容改造技术 ⑤ 风力机特性及风场结构优化 ⑥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及其性能研究 ⑦ 工程多相流 |
流体传动与控制 | ①现代液压元件基础与应用 ②电液控制技术 ③流体密封技术 ④流体系统微机控制技术 ⑤信号检测与机电装备数字化 |
水利水电工程 | ①水电站及水电站设备运行控制 ②水工结构工程 ② 西部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应用 ③ 泵与泵站的优化运行与调度 ④ 水轮机与水电站优化运行与调度 ⑤泥石流运动机理及防治技术 |
先进能源利用技术及能源系统研究 | ①太阳能光热技术 ②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③气体水合物技术 ④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的能源系统 |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由各工程领域覆盖学科所在院(系)和研究生处联合设置,并应考虑工程硕士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以能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为准则;教学目标应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基本要求
1.外语课程的要求是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2.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3.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二)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见课程设置附表。
五、选题开题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选题应结合所在单位工程与技术方面存在的难题和科学问题,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开题报告要求在课程基本结束、入学后的第3学期末举行,必须在校内完成。每位学员须写出详细的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开题报告应根据确定的论文题目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根据,有关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及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一般要求查阅总结本课题领域内国内外近10~20年的有关文献资料,查阅的文献数一般应在40篇(含外文资料10篇)以上。答辩组成员由以学校导师、校外导师和本领域的专家组成,人数应为5人或7人。开题报告及答辩未达到《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原则和要求》的,不予通过;但根据实际情况可给予一次重做开题报告的机会,并限期在1月内完成;如仍不能获得通过,则该领域导师组应提出淘汰处理意见报研究生处,审批后进行淘汰处理。开题报告结束后,各院(系)应对参加开题报告的学员进行一次中期筛选,中期筛选必须有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参加。中期筛选结果书面报告由专责秘书负责,对淘汰人员如课程全部结束且符合要求,发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证书。
六、中期考核
学员在论文工作期间,每4~6个月填写在《兰州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进度报告书》,至少汇报两次。报告内容包括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安排等。
七、学位论文及要求
1.选题得当,有实用价值。掌握资料全面,研究内容与目的明确,工作量适中。
2.研究方法运用得当。一般应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突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
3.论文工作应在解决关键性生产技术问题上有创新;或设计的工艺、产品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或研制出的成果(技术)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提出的见解、方案、建议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4.论文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层次清楚,文图规范,论据充分,有说服力,写作认真。
八、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本人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1篇与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工程技术方面的论文,或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至少一次,名次不限),或负责(参加)的科技研究与攻关项目至少有一项通过市级以上鉴定,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员必须在答辩前两个月将论文初稿交指导教师审查修改,两位指导教师对学员的论文质量须按规定的要求提出明确的是否可申请答辩的书面意见。
4.各院(系)应在学员答辩前一个月组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可参加正式答辩。
5.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与工程部门(企业、校外研究所和工程中心等)各1名,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评阅人。答辨委员会应至少由5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2人以上。论文答辩工作由院(系)统一组织,应在答辩前制订出统一的论文评分标准。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具体工作参照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办法执行。
动力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085206)
类 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类 | G012002 | 自然辩证法 | 2 | 必修16学分 |
G022001 | 基础外语(第一外语) | 5 |
G072001 |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 2 |
G102001 | 科学与工程计算基础 | 4 |
G112001 | 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 | 2 |
G005003 | 信息检索 | 0.5 |
G012003 | 知识产权 | 0.5 |
专业基础 和专业类 | G062022 | 高等流体力学 | 3 | 必选4门 3 8学分 |
G062023 | 流体系统测试技术 | 2 |
G062024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G062026 | 流体系统微机控制 | 2.5 |
G062027 | 流体机械建模与CFD | 2 |
G062028 | 液压建模与系统仿真 | 2 |
选修课 | G063005 | 能源动力工程进展 | 1 | 3 3学分 |
G062025 | 流体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 2 |
G063027 | 工程机械液压技术 | 2 |
G063028 | 传热传质学 | 2 |
必修 环节 | G005001 | 论文开题答辩 | 1 | 3学分 |
G005002 | 工程领域前沿讲座 | 2 |
总要求 | 总学分 | 30~32 |